我們的城市,就應該像一個自由茂盛沒大台的高爾夫球場。隱藏大量傳統道德保育、和理非老樹盤根、幼芽嫩葉欣欣向榮;粗支大葉擋風擋雨,每個洞都是頂尖國際商機。平日公開給公眾享用,只是假日或一些特別日子,我們要「埋堆」才有stake!
這三個月,我們不忍看見不懂打高爾夫球的人,肆意不守法湧入球場,撕爛球例,干擾別人打球,球場marshall擋無可擋。高爾夫傳統,毀於一旦。Tee台之規,何堪再踏!
無他,高爾夫是傳統,好的傳統我們必須保護和捍衛。 一個傳統得以傳下來,靠的是什麼?我們特區一國兩制用的殖民地式管理和制度,也是一種貴族式沿下來的傳統;若要五十年不變,靠的又是什麼?
傳統開始在上古時代,人類累積得來的求生經驗灌輸給下一代,以維生物得以延續。傳統演進成習慣,亦受著不同時代宗教、信仰、神譴和傳說影響,發展出一些地域性禮節習俗。二十世紀初,一些傳統可能早已不合時宜,或甚至成為人類進步絆腳石。現代經濟起飛,傳統本質起了變化,滲入了功利和保護元素。今天,我們習慣了社會上的傳統變成門檻, 配合傳統者才被認同(就是「埋堆」),才受保護,才可獲利,才有stake;否則便被攆諸門外。
「埋堆」才有Stake
無巧不成話,高球場內通常也有很多stakes(樁)。想像stake與stake之間拉起一條無形線,誤越白stake線你便OB;紅、黃stake線外都是hazards,不遵守球例可以DQ你;藍stake最安全,保育而已,你只要規規矩矩撿回球便閃走,沒有人麻煩你!
無可置疑,高爾夫球外,以前港英政府有港英政府的傳統;專業人士有專業人士的傳統;各行各業亦有本身的作業傳統,藉此保障各自既得利益。顯然,以前需要傳統是其「排外性」;今天混入了大量商業元素,需要是其「保護性」。
政府也是一樣, 要求我們市民要遵守這麼多法律、規例、禮儀和傳統,為的是避免巨額投資長期建成的國際大都會受到破壞,亦保障我們納稅人交了額外的「埋堆」費可以繼續享受自由和平,免被剝奪充公。
可惜,當權者以為今天的「堆」分得太多,太細、太散、或太專、或過時.......,起不到反對作用,噍不起這些「堆」,卻不知道科技靜悄悄地橫空孵化了一些新社交媒體,令「埋堆」埋得比以前方便多、門檻低、迅速、凝聚力強、實時互動、彈性高、變化大、不停流動、shapeless,be water…... 便利了同時突顯了網絡群組兩極化(polarization*),自發性群策群力,一個個網上Echo Chambers出現,顛覆了社會傳統,甚至重塑傳統革命苗頭!
高爾夫球上顛覆傳統,歷史上可以說只是發生過一次。1995年兩名美國PGA球員Terry Anton和Wally Armstrong研製一套驟眼看來以為是兒童玩具SNAG Golf(Start New At Golf)。原來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學習高爾夫球和鍛練方法。一個多年科研成果、一個高爾夫運動的濃縮版、一種創新的學習哲學,同時顛覆了高爾夫貴族傳統。納入了高球教育系統裡,至今全球已有超過五百萬個學生使用。
讓凱撒歸凱撒 上帝歸上帝
關鍵是他們認為「傳統上學習高爾夫球的第一個障礙就是教練用詞不當!不是令學員聽不明,就是令他們下意識聯想到一些不正確的概念,例如:說grip,學員便有抓得很緊的意識,錯的,我們要說hold;說upswing,學員便一定聯想到downswing便鋤下去,要說launch……」他們發明了一套詞彙叫SNAGology,每位SNAG教練都要遵守。
可想而知,語言的重要性是不能輕視的。不肯說撤回( withdrawal),只說暫緩(suspense)和壽終正寢(dead)成為五大訴求之一是有理由的。天主要她做特首,今天,讓凱撒歸凱撒,上帝歸上帝吧!(完)
*Chapter 3, Cass R. Sunstein,《#Republic: Divide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》
#####
本文原於《Golf Digest/高球文摘》香港版刊出
[ #文化 #高球 ]